
发布日期:2025-03-31 22:35 点击次数:176
在农历乙巳蛇年第一个工作日,广东省委、省政府召开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,围绕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深入交流研讨股票配资攻略,进一步凝聚共识、汇聚力量。会上,广东提出,以更具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,托起一个勇立时代潮头、不断向新向上的新广东。
金融是国民经济的血脉,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。广东要在推进产业体系现代化上先行先试、作出示范、勇挑大梁,金融如何有为?南方日报、南方+记者独家专访了广东财经大学国际商学院院长段军山。他表示,广东需以“金融活水”精准灌溉“产业良田”,通过制度型开放打破要素流动壁垒,最终构建“全球资本汇聚—本土创新转化—产业价值跃升”的现代化金融支撑体系。
在稳增长中加速动能转换
南方+:崭新的一年,“十四五”规划要收官,为实现“十五五”良好开局打牢基础,这在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意义重大。今年,经济大省广东应该如何“勇挑大梁”“稳中求进”?
段军山:在“十四五”收官与“十五五”启航的关键节点,广东作为全国经济第一大省,需以“勇挑大梁、稳中求进”为主线,聚焦“科技创新+先进智造”,统筹短期增长动能与长期竞争力培育,为全国高质量发展探路;需要进一步巩固万亿级产业集群,推动电子信息、汽车、家电等传统优势产业向高端化、智能化升级,确保工业增加值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;进一步强化“链长制”精准补链,针对芯片、工业软件等“卡脖子”环节,推动耐心资本包括国际资本和民间资本加大投入,包括设立省级攻关专项基金,支持粤芯半导体扩产、华为EDA工具国产化;加快科技创新投入力度,培育新质生产力;推动“基础研究+应用转化”双突破,加快大科学装置集群的建设;推进数字经济“赋能升级”,工业互联网普及,加快数据要素市场化建设,依托广州数据交易所,探索数据资产入表、跨境流动试点;继续推动企业出海,加快新型消费培育,提振国内消费。
总之,广东需以“走在前列”和“勇挑大梁”的担当,在稳增长中加速新旧动能转换,在开放中链接全球有效资源,在改革中破解深层次的体制机制矛盾,为全国大局贡献更多“广东经验”。
破解发展瓶颈的必然选择
南方+:在这个重要节点,今年广东高质量发展大会提出“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”。结合广东发展阶段,广东吹响“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”的号角有何深意?
段军山:面对需求收缩、供给冲击、预期转弱“三重压力”和地缘政治冲突下的全球产业链重构,广东此时高调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,既是破解自身发展瓶颈的必然选择,更是中国参与全球竞争的战略支点。
其深意可从四个维度解析:破解“广东模式”转型焦虑,完成从“世界工厂”到“全球智造”的跃迁;回应国家战略使命,广东需要在大国博弈中筑牢“产业长城”,抢占未来产业制高点,新能源话语权;重塑发展范式,完成从“要素驱动”到“系统创新”;通过创新链、产业链、资金链、人才链的“四链融合”,构建新发展范式。
这场产业变革的成败,不仅关乎广东能否续写“中国经济第一省”的传奇,更将定义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新坐标。
以金融“燃料”筑牢产业根基
南方+:广东提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,金融在当中担当什么样的角色?金融的支持对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为何重要?
段军山:金融在广东现代化产业体系中的核心角色包括:产业升级的“血液供给者”、科技创新的“风险共担者”、国际竞争的“战略助推器”、绿色转型的“价值发现者”。
金融支持对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战略意义重大,金融的“时间杠杆”作用可以加速技术-产业转化效率,缩短创新周期,同时可以优化产业结构与韧性,淘汰低效产能。此外可以激活区域协同发展动能,构建全球资源调配能力。
所以,金融不仅是广东现代化产业体系的“燃料”,更是“导航系统”和“风险缓冲器”。其核心价值在于通过资本定价机制筛选高潜力赛道,通过跨境网络链接全球要素,最终实现从“产业跟随”到“技术引领”的质变。
未来,广东需进一步深化“产业链-金融链-创新链”三链融合,将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度嵌入“双十”产业集群培育,方能在大国博弈中筑牢产业根基。
产业的金融需求是突破方向
南方+:根据你的专业分析,广东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,对资金的需求体现在哪些方面?金融业如何抓住这些需求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?
段军山:广东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资金需求核心领域,包括基础研究与技术攻坚的资金支持、产业升级与数字化转型的资金需求、绿色低碳转型的资金需求、区域协调与乡村振兴发展的资金需求、跨境产业链整合的资金需求、粤港澳跨境科研项目融资、知识产权跨境质押等。
这些金融需求是广东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突破方向——
优化资金供给结构,精准信贷投放。设立“硬科技专项贷款”,将战略性新兴产业贷款占比从18%提升至25%,推广“研发贷”“人才贷”差异化定价;
发展耐心资本,推动社保基金、险资设立20年期限的“广东未来产业基金”,重点投向人工智能、生物医药、空天科技等长周期领域;
创新金融工具与市场,推动知识产权金融化,扩大深圳知识产权证券化试点,大幅提升专利质押融资规模,建立全省统一评估流转平台;
深化碳金融发展,依托广州期货交易所推出红树林碳汇期货,探索钢铁、水泥行业碳配额远期合约,年内发行绿色债券超1000亿元;
打通跨境资本通道,QFLP改革,在前海、横琴试点“负面清单+备案制”,缩短外资准入审批时间至15天,引入国际创投机构;
创新离岸金融。支持广发银行、招银国际在新加坡设立科创离岸中心,为出海企业提供“投贷债租”一体化服务;
构建风险共担、政银保协同生态。将科技贷款风险补偿比例从40%提至60%,不良率容忍度放宽至5%,设立百亿级硬科技保险资金池。
数据赋能风控。打通省工业和信息化厅“亩均效益”数据、海关进出口数据与银行系统,开发“产业征信链”平台,降低信息不对称。
此外,广东需要加快金融科技人才定向培养,推动会计所、律所开展“技术尽调”服务,建立集成电路、生物医药等行业专属评估标准等等。通过上述改革,广东金融业有望实现资金效率提升、资本跨境流动倍增、风险防控优化三大跃升。
因此,广东需以“产业需求倒逼金融改革”为主线,从工具创新、市场开放、生态重构三向发力,将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度嵌入“科技创新+先进智造”战略,最终实现“钱随技术走、资本链全球”的现代化产融格局。
以“金融活水”灌溉“产业良田”
南方+:广东金融业应该如何支持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?如何构建资金链与创新链、人才链、产业链无缝衔接的长效机制?
段军山:首先,聚焦重点领域,强化精准滴灌。针对高科技产业链的靶向融资,以广东电子信息、新能源汽车、生物医药等万亿级产业集群为核心,推广“链长制+金融链主”模式。发挥广汽、华为等“链主”企业信用优势,通过供应链金融平台为上下游中小微企业提供订单融资、仓单质押。创新资本接力投入,设立“科技-产业-金融”循环基金,覆盖全生命周期,重点支持人工智能、半导体、鹏城实验室等硬科技项目。
其次,构建“四链融合”生态,打通堵点。通过资金链对接创新链,在河套深港合作区试点“跨境研发贷”,允许港澳科研机构以知识产权跨境质押获得广东银行融资;推广广州开发区“人才投”“人才贷”产品,对入选“珠江人才计划”的团队给予最高5000万元信用贷款。加快产融数据互联互通,依托广东“数字政府”平台,打通省工业和信息化厅企业技改数据、科技厅研发投入数据与银行征信系统,建立“产业白名单”动态推送机制。
第三,深化跨境金融改革,链接全球资源。推进跨境资本通道升级,扩大QFLP(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)试点,引入国际资本投向新能源、量子科技等领域;推动“深港通”ETF纳入广东战略性产业标的,引导外资长期持有广汽、迈瑞医疗等龙头股。进一步加快离岸金融创新,在前海设立离岸科创银行,为“走出去”企业提供跨境并购贷款、汇率避险服务。支持高科技企业在新加坡、中国香港等发行绿色债券,募集资金专项用于越南光伏基地建设,形成“广东研发-海外制造-全球销售”的资本闭环。
最后,构建政策协同、政府增信的生态。设立300亿元产业风险补偿资金池,对银行科技贷款不良率容忍度放宽至5%。试行“湾区人才签证”,允许港澳创投人才在粤执业;对创投机构高管给予个人所得税返还优惠。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产融对接数字平台,实时匹配产业链需求与金融产品。
广东需以“金融活水”精准灌溉“产业良田”,通过制度型开放打破要素流动壁垒,最终构建“全球资本汇聚—本土创新转化—产业价值跃升”的现代化金融支撑体系。
南方+记者 黎华联股票配资攻略
Powered by 港股配资平台_股票配资开户流程_配资炒股杠杆申请 @2013-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